“阿拉(宁波方言:咱们)的事,阿拉一起做。”这是在浙江省宁波市基层社区经常可以听到的一句话。
从民主决策的前置听证,到民生项目的精准追踪,宁波用一个个破解百姓日常操心事、烦心事的生动案例,串联起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链条,走出充满烟火气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
无人值守场所怎么管?晚饭吃好聊一聊
8月13日晚,宁波市江北区人大代表、洪塘街道北欣社区党总支书记谢丽珍匆匆赶往街道会议室参加“代表夜聊”。
晚饭吃好,来场“夜聊”,对江北区不少人大代表来说已习以为常。
当晚的“夜聊”聚焦无人值守场所消防安全管理问题。这两年,江北区人大洪塘街道工委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自助便利店、自助换电柜、自助健身房等新型商业模式兴起,社区周边无人值守场所不断增多。但排摸检查发现,30个无人值守场所中部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需要找出解决办法。
“最好先明确牵头部门,给我们提供选址、消防设施、场所保险等专业指导!”
“都是小本经营,要添置高科技防控产品,不知是不是有补贴?”
“麻将馆和换电柜的消防隐患级数差很多,为什么也要同等配置?”
“如果经营者出事,我作为产权人是不是也有连带责任?那合同该怎么签?”
人大代表、居民议事员、管理部门代表和经营者代表纷纷提出意见和想法,问题越聊越透,思路越聊越明,产生了一批治理方案。
面对面、全开放、小事项、短流程。“代表夜聊”自2017年在该区推出以来共聊了900多场,收集解决民生事项达5000多件。
公交车站搬不搬?开听证会充分尊重民意
从鄞州区姜山镇的乡村到宁波主城区,公交632路开通已20年。自2017年起,茅东村茅山路边成为临时公交首末站。“临时”了8年后,首末站要搬迁到几公里外的沈风水村,村民议论纷纷。
8月14日下午,姜山镇人大召集了村镇建设办和公交公司代表、受到公交首末站移位影响的村民代表、交警和交通专家、人大代表,齐聚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举行听证会。
职能部门介绍,20年前设计好的首末站原本是走马塘站,因用地条件限制,临时改到茅东村茅山路边。临时站难以覆盖附近走马塘村、沈风水村等近万人的聚居区,而且超期服役,设施年久失修。今年6月,根据最新土地规划,终于找到一块合适的交通服务场站用地。新线路覆盖广,班次也将加密。
“村民们已经习惯了在这里乘车。来之前我问过大家的态度,都说不同意撤销站点!”
“我们村里500多人,乘公交的大多是老人,和原站点相比要多走几百米路,确实不太方便。”
“移位后可以缓解该路段上下班的拥堵,还可以方便城里人来走马塘等乡村旅游,村里人进城读书就医上班都便利了。”
职能部门觉得很有道理的新方案,但最终投票结果显示反对票居多,未通过。
姜山镇人大代表王建平此前做了多次调研,投的是同意票,“很遗憾,但我尊重这个结果”。
姜山镇人大主席徐麦喜表示,待方案更成熟完善后,将依法再次组织听证会,确保决策民主、科学。
自2020年起,姜山镇人大将公开听证程序引入镇域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环节,建立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前置听证制度。类似听证会在该镇已举办20余场。
民生实事项目进度怎样了?“阳光三审”全程监督
家门口的老小区微提升工程,完成得怎么样了?计划资金是不是科学使用?就快开学了,“最美上学路”怎么还没完工……这些民生实事项目,老百姓都惦记着。
8月15日下午,北仑区大碶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内,一场半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座谈会正在进行。作为北仑区推行街道预算监督“阳光三审”的试点街道,大碶街道每年都会选择2个及以上科室作为重点审查对象,并进行绩效评估。今年的对象是城乡建设管理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
“阳光三审”,一审预算编制,二审预算执行,三审预算绩效。在街道相关部门汇报完后,监督小组犀利提问。
“包括路灯亮化改造提升项目和‘最美上学路’共有4个项目进度较慢,低于40%,什么原因造成的?后面有什么办法赶上进度?”
“东岙山村污水改造项目正在推进,是否同步对区域内低洼地块的雨水管网也进行改造,减少二次开挖和投入?”
“堍头村是个城中村,外来人口集聚,交通非常拥堵,停车位紧张,原有道路已无法再拓展,下一步有计划对交通状况进行整治提升吗?”
北仑区人大代表、大碶街道横河工业社区党委书记陆琪燕是监督小组一员,在座谈会上提出雨污水分离整治的建议,“虽然今年年初计划没有纳入,但经过跟区水利部门的沟通争取,让项目资金有了保障。回去后我可以有底气回复大家了,后面还会继续关注和监督”。
“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现在已经会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到项目现场实地走访,进行中期检查,项目建成后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进行绩效评估。”大碶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管琛华说,以前是“政府做、群众看”,现在是“大家一起参与”。(记者 方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