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奴展示河湟刺绣技艺。 采访对象供图
鲜艳的花瓣层层展开,四周以佛手、蝴蝶、石榴等图案做点缀,一朵朵来自土族的“生命之花”跨越千里,来京赴约。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服贸会上,青海省级非遗“河湟刺绣”在首钢园RE睿·三高炉数字博物馆亮相,一幅幅刺绣作品以浓烈如焰的色彩和特色鲜明的纹样,诉说民族故事。
“这次我们把它带来北京,以后还要向全国、全世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河湟地区的深厚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朱二奴与丈夫邓西银带着河湟刺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独特纹样讲述土族文化
“阿眯之花是什么意思?”日前,在三高炉数字博物馆内,“灿烂文化 多彩节日”纹样季上,一位年轻观众盯着刺绣作品上的花朵图案,好奇地询问。
“阿眯之花是土族语,意思是生命之花,是根据青海河湟地区土族妇女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进行创意设计的。”邓西银身着民族服饰,在一旁耐心解释。
阿眯之花整体如一朵盛开的牡丹,融合了佛手、石榴、蝙蝠等多种动植物元素,寓意吉祥,也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
展览间隙,邓西银与朱二奴讲起了河湟刺绣的故事。它是青海青绣的分支,在青藏高原东部河湟谷地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那儿只有春夏有花,所以大家特别喜欢花的图案,想把春天和夏天留住。”朱二奴说,大家往往不是照着一朵真花去绣,而是想象着心目中最美的花,再把它一针一线绣于布面。绚烂的图案中,蕴含着土族妇女对生活的热爱。
展台上,绣着“Nadun”字样的作品也是土族特色。“Nadun就是纳顿,在土语里是欢乐的意思。纳顿节是我们土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邓西银解释,每年农历七月十二到九月十五,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会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因此,他们选择以“Nadun”为设计元素,配上老虎、猴子等动物图案,传递土族村落的烟火气与文化味。
“想象之花”演绎传统技艺
“以前只是听说过,今天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感受到真功夫!”在观众停驻的目光中,河湟刺绣以指尖技艺唤醒美的共鸣。
朱二奴介绍,河湟刺绣的工艺主要包括勾图、剪纸、固定花样、调配丝线、刺绣等步骤。其中,剪纸十分重要。“我们把图案画在纸上,剪下图案,贴在布上作为刺绣的底图,这样绣出来的花样边缘是整齐的,还有一种立体感。”朱二奴说,由于作为底图的纸在刺绣完成后仍然保留在绣布上,因此需要相对硬挺、有韧性的牛皮纸,即使清洗绣布,纸也不会被洗掉。
粘贴剪纸的浆糊也是手工制作,使用的是青藏高原上的油料作物胡麻。“胡麻榨完油以后剩下的余料叫麻渣,磨碎后加水、放置一天后就能做浆糊,做出来的浆糊有黏性而且很柔软。”
在绣法上,河湟刺绣以平绣为主,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多种绣法,增加表现力。“南方的刺绣颜色是很素雅的,而且追求逼真的效果,我们高原上的刺绣不一样。”朱二奴说,河湟刺绣是“想象之花”,色彩浓艳,喜用大红大绿,承载着强烈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非遗底蕴吸引年轻人参与
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世界共生。此次参加服贸会,作为工业遗产的首钢园令邓西银印象深刻,“以前的钢铁厂房,现在举办了这么大规模的展会,是一种新生。我们的非遗技艺也需要新生。”
河湟刺绣的底蕴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到现在,朱二奴已经有40多个徒弟闯出了名堂,有的也成了非遗传承人。他们还举办了30多次培训,累计两三千人参加。(记者 陈雪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