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安徽 | 在这里,看见“好人传好人”的持续接力-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10/10 09:27:14
来源:新华网

文明中国·安徽 | 在这里,看见“好人传好人”的持续接力

字体: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李雪芹 荆克)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从古至今,在安徽的美丽风景里,一直跃动着“好人”的身影。

  初秋时节,记者踏上“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的安徽之旅,深入安庆与马鞍山两地,探寻安徽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层密码。一路探访,一路感动,安徽既是文化大省也是“好人”大省。从桐城六尺巷的谦和家风到当涂李白墓的千年守护,从留守儿童中心的无私大爱到现代愚公的绿化传奇……一个个平凡人用坚守与大爱,绘就了江淮大地的精神坐标。

  2025年9月8日,张耘讲解六尺巷故事真正做到了“如数家珍”。(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 汪飞龙 摄)

  桐城六尺巷前,“中国好人”、清代名臣张英第九代孙张耘立于巷口,字句铿锵地讲述着“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如今的六尺巷,早已不是单纯的文物古迹,而是当地开展文明教育的鲜活课堂 ——基础设施升级、文旅产业兴旺,“谦和礼让” 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化作居民日常相处的行为准则,更吸引着无数游客在此感悟中华美德的力量。

  2025年9月11日,叶东华(右)与赵堂在马钢车间里当面交流。(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孙道军 摄)

  马鞍山钢铁厂的车间里,“中国好人”、“熊猫血”志愿者叶东华师傅正在紧张工作。作为罕见的熊猫血拥有者,近20年里他的献血量已累积到了惊人的数字,在技术能手之外又成为地地道道的公益达人。因为目睹配型成功的志愿者被家人叫停的遗憾,他一直坚持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一直在为一些血液病患者的健康而奔走努力。来自山东的年轻工人赵堂深受叶师傅影响,表示“愿意把青春和热血献给马钢”。

  2025年9月12日,王加胜在他开办的儿童中心教室内接受记者采访。(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倪博昊 摄)

  和县乌江镇,年过花甲的退休教师王加胜则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天。深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98岁“中国好人”叶连平自费办学的感召,他将自家20多间炕房改造成留守儿童中心,配置电子琴、乒乓球桌等器材,为孩子免费提供课业辅导、研学活动等服务,这一守就是十多年。问他办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的答案不是资金短缺,而是“孩子的安全”——每次带孩子们游学,他都整夜难眠,“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我得替他们把好关”。如今,当年受助的学生常回来当志愿者,善意和爱心如涟漪般扩散,成为乌江镇温馨的文明风景。

  2025年9月12日,“当代愚公”易厚掌正在讲述他的种树故事。(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倪博昊 摄)

  含山县陶厂镇西塔村,78岁的易厚掌用四十年光阴书写了 “点石成金”的传奇。1985年,他卖掉家里仅有的牛和猪,带着全家人扛着铁锹上山,把4000多亩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第一任妻子因劳累病逝,他自己也曾摔下陡坡险些丧命,却始终没停下种树的脚步。如今,昔日荒山成了“绿色银行”,他也从“全国劳动模范”到“中国好人”,再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用一生践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朴素信念。

  2025年9月12日傍晚,身穿印有“李白文化园”文化衫的谷常新笑迎八方来客。(新华网记者 李雪芹 摄)

  当涂大青山下,李白墓的守护故事跨越千年。“中国好人”、谷氏家族第49代守墓人谷常新,从18岁起接过守护重任,用半生践行先祖承诺。他曾深夜驱赶盗墓贼,曾为某教授“邀月祭诗仙”的赤诚热泪盈眶,更执着于让千年诗魂被更多人看见,他也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李白文化研究专家。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安徽有178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总数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安徽为何不断涌现“好人”?马鞍山的实践给出了部分答案——马鞍山市持续推进“十个一”好人文化工程建设,颁发好人卡、设置好人岗、建设好人工作室,宣传好人、礼遇好人,充分发挥好人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推动好人成名人,模范成网红,让好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名人、争相效仿的道德榜样和看齐对照的价值坐标。

  “善者不亏,行之则久。”在安徽,“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已然形成,从制度层面构建“选树—宣传—礼遇—传承”全链条工作机制,礼遇善行、关心关切“好人”生活,让好事“传千里”,好人“有面子”,在全社会形成了正向激励,引领见贤思齐风气之先。从个体榜样到全域文明的跨越,安徽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帮扶慰问困难好人,创新实施“道德信贷”,以诚信作抵押,向身边好人发放小额信贷资金;一大批先进典型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社区、主题大道等陆续推出,让好人好事处处可见,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美好旋律处处唱响。

  从六尺巷的礼让传承到马钢车间的热血奉献,从乌江镇的爱心坚守到西塔村的愚公精神……安徽的好人文化既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得益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这种“好人传好人”的持续接力,正在为徽风皖韵增添更加动人的风景。

【纠错】 【责任编辑:吕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