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公兵、夏亮)“大家有流泪的,有低头的,可能这个泪水中包含着你的不甘心,可能这个球你没有踢进,那个球没有防住,但是把头抬起来,把眼泪收回去,我们可以相信我们自己,再继续前进,我们的路还很长,继续努力,把以后的比赛都拼下来,加油!”
你或许难以想象,这番铿锵有力、充满温度的话语,出自一位13岁的少年。

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简称“中青赛”)男子U13组全国总决赛中,主场作战的浙江U13队虽在次回合击败恒大足校U13队,却因两回合常规时间战平、加时赛未分胜负,最终在点球大战中憾负,目送对手捧起冠军奖杯。
拼尽全力却与冠军失之交臂,浙江队的小球员们难掩悲伤,纷纷落泪。看台上,不少球迷也红着眼眶,一遍遍高喊“加油”。就在这片低沉的气氛中,队长吕赫站了出来。他的一席话,不仅安慰了身边的队友,更让所有人看到了足球所带来的、远超胜负的成长意义。
浙江足球俱乐部总经理焦凤波表示,错失冠军固然遗憾,“无论是球员、教练还是俱乐部,我们都有一颗争冠的心”。但他也强调,从整场比赛来看,球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无论输赢,这都是对我们整个团队的一次宝贵磨砺”。

“他们的路还很长。13岁,经历这样一场比赛,一定会成长得更快。下一批即将参加U13比赛的队员也在现场观摩,他们看到师兄们如何拼搏,明年轮到自己时,就会明白该如何表现。足球需要传承,精神更需延续。”
对这些13岁的孩子们来说,中青赛是他们足球生涯中的第一个全国性正式大赛,是铭心刻骨的“第一次”。焦凤波希望,他们能通过这场比赛,提前感受未来职业赛场的氛围与雏形,从而被激励、被召唤,走向更坚定的努力与奋斗。

挫折,是淬炼;胜利,亦然。
自2021年暑假起,恒大足校进入独立运营阶段。规模缩减,挑战倍增,但他们依然坚守着精英培训的道路——出租部分校区、承办足球赛事,在艰难中维持运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座中青赛冠军奖杯,更像一个关于信念的奇迹。
“这个冠军,是我们坚持到底的回报。”恒大足校U13队主教练朱利伟说,它会让孩子们更加坚信:努力是有回响的,拼搏是值得的。

这两支队伍,只是中青赛平台上众多得到锻炼的少年团队的一个缩影。
自2022年创立以来,中青赛作为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合力打造的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赛事,已步入第四个年头。办赛理念正实现从“扩规模”向“提质量”的转变:新增的大区赛,让球队有了更多交流机会;小组晋级赛的设置,则让淘汰赛竞争更激烈、更具看点。
未来,中青赛还对主教练资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27年起,男子U13、U15组全国总决赛球队主教练须至少持有B级证书;男子U17组球队主教练则须持有A级证书。这也是中国足球近年来达成的“高水平教练扎根青训”共识的具体体现。
作为肩负“体教融合”使命的赛事平台,中青赛汇聚了来自学校、体校、俱乐部梯队和社会青训机构的众多队伍。它既包容校园足球的活力,又具备职业梯队的专业,更融汇多元风格的技战术碰撞,让比赛充满观赏性与不确定性。

从本届男子U13组全国16强球队构成来看,俱乐部梯队与社会青训机构球队各占31%,学校与体教共建球队各占19%,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青赛在推动体教融合方面的积极成效。
四年,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中国足球青训共识的不断凝聚、更多资源的持续注入、越来越多优秀教练的加入,中青赛——以及更多高水平青少年足球赛事——必将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注入更蓬勃的希望与能量。
路不怕远,行则必至。